入門禪宗之感言

身處在浩潮禪宗佛學裡,我始終想著,為禪宗諸恩師建造一座大殿,而今卻還無法達成此弘願,雖然自己總覺得自不量力,但多少年來,我夫婦倆人全心致力禪宗種子的播種,自從三年靜室至今已經過六、七個寒暑,如今稍有藉慰的是本門禪宗已增加數十位全心致力於禪宗播種的默默耕耘者,雖「說者容易做者難」,而這幾年來值得安慰的,眾師門兄弟都捨去物質的享受,承擔現實生活環境的壓力,競競業業,奮志深入了解、學習,且踏入更高之境界,盡窺堂奧,成為禪宗凌空御氣傳人-入門弟子‧

恩師早年對吾人“禪與法”都有精闢的講解傳授,下面有一段是早年在靜室講解“禪與法”之精義,希眾師門之兄弟,對於禪宗凌空御氣都能廣闊的闡發‧

在此告訴諸位師兄弟,諸恩師寄於無限之希望把本門再予發揚‧

三年面壁的歲月,我夫婦在靜室中,承蒙數位恩師,閉門諄諄善誘之調教,忍受萬般無法忍的現實生活壓力和朝夕不停精神教誨,這須要何等的耐性,均非口筆能闡述,總之必須持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之意識定力,才能修完這段漫長又艱苦的日子‧

所幸今諸師門兄弟,今能入門禪宗師門,是多麼的幸運與機遇,勿再讓機緣錯過,而希望諸位禪宗入門弟子一心一意朝這目標邁進,修完人生這一段困難、艱苦又坎坷的修持道路‧

禪與法

坐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禪定,而沒有定力的坐禪,這與家裡閒坐沒有兩樣,若要修禪定而無定力,則一點價值都沒有,而更重要的是「見性」與「定力」必須同時存在‧

提起禪宗,一般人會認為是遙不可及的宗派,而禪宗之顯教只注重於「教」,而無「法」,雖說是顯教,縱使有心的導師,光是只有「教」,是不足以來救人的,必須還有「教」以外的「力」,才有辦法,並且這種「力」就是「法」,絕對有存在的必要,而這種「力」在禪宗各宗派裡,已漸漸失傳了‧

此次本門失傳之御氣公開後,我儘可能將訓法之奧秘,寫的簡易些,使本門之弟子更易於學習,實行‧

當然無論任何訓諫或學習,由於個人天賦、體力的差異,而難免有靈敏與笨拙之分,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絕沒他人會,而我卻不會的道理‧

禪門修持佛經的人,有欲成佛的志向,但不似修持密宗一般的制度和技法,更修持禪學佛的人,他的祈願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一心一意的祈煩,或許能獲得奇蹟式超越一般人的力量感應,但這也只有偶然的可能性而已,並非你的祈願必能使你獲得超能力,而這只是在精神上找到一點寄託而已,無法找到真正的解脫‧

佛教諸宗的高僧法師們,到底在做什麼,而任憑您翻閱千萬卷的佛門經典,其中所說的都是千篇一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乎‧

概括的說,就是觀人不要作壞事要行善,除此以外就沒了,而這個方法,對患病在床的人,就別說作惡了,就連作善的能力也沒有,還勸什麼行善勿作惡,他們這種說教對他們而言,是多虛幻而遙遠,高僧法師們,除了教他們瞑目合掌,祈求除去病痛之外,只有眼睜睜的看虔心的弟子們遭受病苦、因果之折磨,實無他法,這又何等的無奈也‧

當今社會上,有許多被稱為高僧,說教的書籍,無不披歷他們的卓見,若以教養來看,倒值得一讀,但是當真正面臨困難時,它到底又具有何種力量‧

因此我遇到許多因重病而痛苦向我求救的人們,他們所患的病,大都是醫學界認為沒有治癒希望的,若是醫學能治癒,我會觀他們去看醫師,即使現在,我也如此做‧

即是如此,是否該對他們說些死後獲救道理呢?但是病人目前還活著,而且正受著苦,這又該如何呢?而死後的獲救到是什麼?這難道不是使他們感受絕望又是什麼,難道所謂的佛教經典、法師,就是觀人們在最後關頭抱著絕望的心情嗎? 想到此,真令人咬牙切齒的感覺‧

我生在這個世界上,擁有如此寶貴的生命,無論如何也得乘持及時行善之原則及時行善,這樣才算是有生之意義,不虛此生之行也‧

我並不是指那些高僧或是大宗教家們的高論行不通,只不過奉勸他們自我反省,確勿自認為高尚的說教,才能救人,我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真義告訴了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之原則也,萬應省思,省思‧

禪與法(1)

在整個宗教上來說,禪宗是一種於實踐的宗教,而再從整個佛教上來說,禪宗是一中國佛教,照理說來禪宗應是一種注重力行實踐,言教身教合一的中國佛教,但在力行實踐修持中,禪宗在中國卻更重視「悟」的自求解脫,且更重視「頓悟」之修持法門‧

一般而言,禪宗至今一千餘年,可是近數百年來自修持禪宗的人,極致力於一些概念,系統,路數,去除與打破,只注重於禪學上的研究,佛經上的修持言教,疏忽對弟子們之身體力行的實踐修持之法門,「法的身教」「力的延伸」‧

禪宗達摩初祖-﹝公兀五二七年,天竺禪僧,佛教第二八代教主,俗稱菩摩,來自印度再往波斯至廣州,梁武帝迎至金陵,旋一葦渡江,往魏止河南省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潛寫「洗髓經」、「易筋經」創立金剛達摩禪,尊為禪宗第一祖,享年一百五十歲,卒於婆羅門僧光統三藏與菩提留支,六度毒殺‧﹞菩提達摩於法的身教,禪的言教,都有明顯的表露出來,禪宗自初祖在中國興起自一新其門戶,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頓同佛體,不立文字,迴異諸門,據云佛門最上乘禪也‧

如果達摩初祖之所謂「道」,就是直傳心印,法之傳授,可不立文字,只須面壁禪定,因此佛教人士稱他為壁觀婆羅門,不過佛教在印度興起以後,自與原有之正教﹝即婆羅門教﹞衝突甚大,而且甚久,則有思想上、宗教上的種種問題,隨即有所謂「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栖栖暗渡江‧」一葦渡江,隻履西歸,以及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之典故也‧

由於婆羅門教與達摩初祖衝突甚大,又婆羅門教派兩位僧徒,即菩提留支與光統三藏「六度被毒」陷害菩提達摩‧

達摩初祖於少林寺傳法五十餘年,又復如其失父遺言:「秉承般若多羅之遺教」也‧

本門宗師「昭應慈濟廣惠善利大師」,「清水真人」年少得達摩初祖失傳,洗隨經真本,拜師明松禪師三年面壁苦修,終生秉承達摩之身教、言教之法,「禪與法」合一,心得心之不二法門,不立文字之傳統,至高無上之「禪宗心法」‧

「正眼法藏」及「正法眼藏」之分別,在佛經上這有限大的差異‧

佛門之法有五眼之分也,1肉眼 2天眼 3慧眼 4法眼 5佛眼之分別‧

此乃是佛法修持,眼的層層進入,亦正是眼的層層上昇,而此當正是「正眼法藏」之佛法也‧

而一般人所謂正法是指佛法,佛法藏於人人之眼裡,此使佛法客觀化而為大法,但禪宗每以正眼一詞,作為心之異號,如此使有「心藏萬法」之義,此使「正眼」即有主體性,意義全殊,也是「正眼法藏」佛門法力的深義‧

「正眼法藏」乃意昧著要大家把正法,即佛法看清楚,深藏在眼中而注意,時時看,並且要念念不忘,但此只為一般人士或一般修持禪學而言,若以大乘而言或以法師而論,則為我執,並破法執,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所謂佛門之「正法眼藏」之含義也‧

禪與法(2)

佛教講的道理雖然最終的目的是「出世」,但它和「入世」的精神並不抵觸,所謂「出世」並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用另一種方法來改造這個世間,重建這個世界,佛經上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明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

佛法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個法門,法門就是修行的方法,這修行的方法都是為適應眾生而設立的,為治眾生的煩惱而創設的‧

佛教發源於印度,迄今將有二千五百年的時間,而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由於時間的長久和地域的廣闊,難免或多或少改變了它原有的真義和面目,這種面目的改變,有的是為了適應本身的生存與發展而形成的自然變異,如佛教傳入中國後與儒、道家思想的融和貫通,成禪宗的開創大乘宗風佛法的發揚,皆具有中國獨特的色彩與禪宗精神,但時代的變遷,後世修禪的人們不明究竟,誤為佛門遁開凡塵避世的好地方‧

本人認為信仰佛教,修持禪宗的人要有一致的理念,本身要呼出佛教吾佛慈悲的人性本能,這並不意味著信仰其他宗教,如果這樣對我們禪宗就得不到好處,在此佛教禪宗絕不詆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眾生根與慧不同,教導之法自不同一,因此各宗教與哲學皆有其信仰價值與功用,各宗教皆能在一時間與空間中對某一類眾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

吾修持禪宗之弟子們,認為修持禪宗之重要宗旨,並不是在精神理念上的奉獻就可以,更應具有背負中國禪宗復興的「宗教道德責任,智慧與胸襟的重大使命感‧」這是要心與身的投入,而禪宗吾輩之人,決不改變有所退卻,才算是修持禪宗真正弟子,具有佛教入世,出世的精神‧

但是眼前宗教宗教間由於開派宗師,教主的智慧與胸襟的不同,所說的教理深淺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意念不同因此宗教雖然多少都能帶給信仰者許多好處,但畢竟不同,是一間小學和一所大學,雖然都是學校都能教導學生有關做人做事的道理,來日立足社會的技能,但一間小學及一所大學的所學所得又怎麼會相同呢?

我們要知道,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過的是苦惱的人生,然而進一步的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我們自己前生種來的之因果,今生又無知貪欲所招來的,因此我們都可秉持禪宗佛法修持之道,自己去克服化解這些苦惱‧

我們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人之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眼前的享受,相反的要勸人佈施,修持福慧,要能掙脫名枷利鎖,財富的多寡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精神充實與否,祇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除盡古惱才能過得心安理得的人生‧

禪與法(3)

修習禪定首要精進之法,在於個人的定力強弱,亦可分辨出一個人的因緣與慧根‧

本門開山恩師,對吾之定力考驗,從靜室至今,沒放鬆過,出靜室後,永龍秉持恩師的言教、身教,貫徹實繼持禪法,終日小心行事,幾年來覺得心安理得與從前感受不同,時時亦能戰戰兢兢小心謹慎,既使吾處於暗室之中也能內心慎獨處之,三年朝夕嚴格之調教,諄諄教誨猶如在耳,甚至闡述經文亦是謹記腦海中不敢忘記!

吾恩師-清水老祖,對余三年嚴厲閉關禪定,於痛叶的煎熬中,吾師常伴左右時時注重吾人 於精氣神的結合,「力與法」的啟發再之強迫性的自我頓悟,更而吾師再次叮囑,闡述金剛毅若波羅蜜經全名要部份,在此我肯定的說修持本門之法門,是修持一部大金剛經,就是要身與法,精進而精神不滅,法身達金剛不壞也,像一部金剛經一不生不滅,永生永世‧

下面一段是恩師講述「金剛經」全名的含義‧

「金剛」:在印度上產有一種稀有寶石叫金剛石,其中有三種特性-

1形狀為透明八體,曝於日光下呈燦爛金色,光明無瑕.

2其質非常堅固不變形‧

3質地堅利,能切割,雕刻堅石而不被破壞‧

此經以「金剛」為名,取其義是歷劫百生而覺性不壞,照諸法空,無微不彰‧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而其妙用則在能體悟真理,証覺真理,發現真理,而悟生和死得以自求解脫‧

「波羅蜜」:渡到彼岸的意思,眾生因為了「自我」的迷惑,生活在煩惱的苦海中,如果能從生死及煩惱的大海中渡到不生不滅,清靜安靜之境地,就是到彼岸‧

「經」:學佛修行必經之途徑,全篇名的意思是我們的智慧經過長期的鍛鍊與修養,而能斷無明的煩,惱且能破除自以為是小聰明,終能得到圓滿的智慧就渡到彼岸了‧

吾師:本門恩師,再次的告誡,再次真誠的訓示:「人命無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幾,如石火電光,水泡草霜,暫有即空,榮華富貴,有何可貴,何必斤斤在此短晢之肉身上,較量得失‧」佛門經典云:「眾生兩種身,一是生死肉身,二是法性生身」此法身(佛身)者,無始無終,永久常存,禪宗惠能大師云:「法身者汝之性也‧」是即吾人之本性,俗:所謂靈魂者是也,往後修持本門之弟子,謹記,必須權衡輕重為法身廣修功德,勿為肉身廣積資財,肉身橫受五大劫之痛苦,資財者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惟此淨業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即往吾之門下清淨之境地也,使此法身常往於吾門-清水別岩,壽命無量,勇往直前,永不退讓也‧

千餘年前的大靜山聖地上,傳衣鉢的告誡:「我佛最大的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捨棄萬緣以利濟人為職責‧」

歷經千餘年後,三年靜室煎熬,傳衣鉢,再告誡禪宗師門寶訓:

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但日有所增‧

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但日有所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闕永龍殿 的頭像
    金闕永龍殿

    金闕永龍殿禪宗凌空御氣學會

    金闕永龍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